從名曲《高山流水》到古箏發展與天人合一之藝術境界
作者:鄒倫倫博士
一,引言
音樂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她引人入勝,左右我們潛在意識形態,她能使我們內心強大,
充滿自信與成就感,是我們精神世界的導師。
1,古箏的簡史
古箏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早在戰國以前就流行於當時
的秦地(今天的陝西)。能夠看到的最早有關古箏的文獻是司馬遷的《史記》中清晰地記
載了秦丞相李斯向秦始皇上書時說到:“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
者,真秦之聲也。”意思是秦人敲打著瓮和缶,彈著箏,打著節拍,歌聲嗚嗚,這樣悅
耳動聽的音樂,就是真正的秦聲。這就是對於古箏的最早史記,因其古老的歷史所以現
代人稱之為古箏。
2,古箏的變遷
古箏從古至今的發展變化從其琴弦的數量上可見一斑。在最早的《禮記.樂記》紀錄
中說:“箏,五弦,築身也”。是指古箏五根弦,體積小的一種樂器,現已失傳。到了
唐代,古箏大都是十二弦、十三弦。唐代是中國文化藝術的鼎盛時期,彈奏古箏非常盛
行,因此逐漸傳入日本、朝鮮、越南等地。到了明、清時期古箏的琴弦數量增加到十六
弦,到了現代,古箏發展到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不等。而今因作曲家的作品表現需要,
通常都使用二十一弦古箏來進行創作,因此,今天無論是在中國內地、港、澳、台以及
海外大多數人用來演奏的古箏都是二十一弦。
3,古箏的弦音特點
古箏是傳承五聲音階定弦,既:宮、商、角、徵、羽對應中國傳統中的金、木、水、
火、土來達到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古箏的弦律有愉悅感、穩定感、相生和
諧感,素有天籟之音的美譽。
最早期的古箏弦是由牛筋製做,直接用手指演奏,好似今天看到的古琴演奏形式,後
來隨著人類進步發展不斷創新,當絲綢盛行之時,古箏弦就採用了絲弦,聲音更為柔和,
張弛力加強。後來歐洲工業革命興起,西方的鋼絲引入中國,古箏便採用了鋼絲弦,聲
音明亮,高昂,琴弦堅固耐用。缺點是,易生鏽,鋼絲與手指接觸時,摩擦力強,容易
引起手指不適。所以近代改良者以真絲包裹在鋼絲弦外以減少聲音的過於尖銳與手指的
摩擦感,達到堅固耐用,聲音通透,把持有度,保護手指的效果,至今古箏依然使用這
種琴弦。
4,古箏的附屬品
現代古箏演奏時配戴人工指甲(儀甲),是為了達到現代作品的需要以及配合改良後
的古箏樂器撥弦速度的提高。早期古箏演奏家多是以右手配戴三個指甲為主,也有四個指甲,
左手不配戴指甲,意在貼切的做到左手的按、滑、揉、顫古箏獨具的主要演奏特
點和無與倫比的獨特韻味。同時,左手可以更多的表達柔美的演奏姿態,以體現深厚的
演奏功底。
二,古箏邁入國際的機緣
1,古箏在港澳地區的傳承
在香港說起古箏,許多人都會想起《聽陳蕾士的琴箏》一文,它是中文科的會考必修
文章之一,自1993年至2007年入選香港會考中文科範文以來,因其深奧與難解性,一直是
無數學子之糾結討論點,那時每一個經歷會考洗禮的香港學生大概都感同身受。學術界、
教育界亦圍繞此詩議論不絕,被「解剖」次數應為香港新詩之冠。似乎因為這首詩,令
許多人對於古箏產生了神秘感,其實陳蕾士先生意在以箏會友,他怎能想到,古箏的樂
聲,至此被更多人關注與學習以至於成為港澳地區電影、電視劇中較為常見的樂器。
2,古箏邁向國際
2013年,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英文考題中,採用了古箏演奏家鄒倫倫
博士在網頁中以英語對於古箏歷史概括與解析,包括古箏的結構講解,圖片樣本,學習
古箏的益處、個人簡介等。成為當時香港考生與家長的議題,大家紛紛進入鄒博士的網
站中進行搜索瞭解,從而再次帶動了港澳地區學習古箏的熱潮,同時也成為國際網絡中
以英文介紹古箏給予世界的專業文獻。除此之外,眾多藝術家在海外掀起開辦古箏音樂
會的項目,以己之力努力傳揚古箏藝術文化,演奏經典名曲,對古箏邁向海外奠定了基
礎。
3,俠肝義膽中的古箏體現
在香港武俠小說中,經常會有人說以武會友,那麼看看金庸的作品中以樂會友的場面。
在《笑傲江湖》中,曲洋和劉正風兩位屬於敵對的門派,就以樂會友,劉正風與曲洋臨
死之前,最後琴、簫合奏一次《笑傲江湖曲》。書中寫道:“世上已有過了這一曲,你我
已奏過了這一曲,人生於世,夫複何恨?”倆人基於對音樂愛好的交誼,深深地觸動了
男主角令狐沖。不得不說,金庸先生寫下這樣的情節,他對於《高山流水》的故事一定
瞭解至深。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
之…”其實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看,音樂是抽象的、沒有語義性、不表達情感的,譬如
嵇康《聲無哀樂論》、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的自律論等等,但恰恰是從音樂中,產生
了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而《高山流水》正是這樣一曲用音樂展現友誼,抒發知
音的名作。
三,千古名曲《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
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了很高的水準,而他自己總是傾向於通過
音樂表達出神入化的境界以及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瞭解他的想法後,就帶他
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
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
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佛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
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
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因為你已經做到了天人合一。」當俞伯牙達到了琴藝的新境
界後,有一天他在水邊彈琴,彈奏之時,他跟琴童說,今天我彈琴,征音獨亮,肯定有
人在傾聽,來者即是知音,你把他找來。童子很快帶來了一位樵夫,伯牙興致勃勃地為
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
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的曲調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
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就是我的知
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
此刻還在這裡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於是,伯牙就順著上
次鐘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向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原來,這位老人正是
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
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裡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
伯牙。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
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就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
伯牙摔琴謝知己的典故,這就是千古名曲《高山流水》的由來。後有稱頌其事,在此築
館紀念,稱為琴台,現琴台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跡勝地。傳說中,中
國音樂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即興創作,情之所至,是情感的流淌。
1,流傳地域
在古箏作品中,河南、山東、浙江三大箏派有五種曲譜冠以此名,稱為“曲牌”。其
實這麼多版本的《高山流水》,也從另一層面反映出 “文化血緣 ”與人文積澱對民族音樂
的重要支撐作用。
《高山流水》具體由《高山》與《流水》兩個部分組成。這倒是頗有幾分道家所追求的
陰陽平衡的味道,古人奏琴養生,系傳統文人自我修養的門徑,彈琴之前,先要焚香洗
手,一曲終了,心清人安。在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浙箏派的傳譜中,《高山流水》運用
了獨特的表現手法,以對話的形式展現高山與流水間動靜相宜,山脈巍峨高聳,綿連不
斷的美麗畫面。可以說是幾個古箏派別版本之中,形象描繪高山與流水最為貼切的版本。
如引子部分與上半段運用了有兩個高低音相隔兩個八度大撮指法演奏,表現出高山古樸
凝重,給人一種登高遠眺的遼闊。而下半段部分運用一連串帶有八度跳進的十六分音符
和按、滑音不同力度的曆音括奏,形象地表現了小溪流水的婉約與瀑布之下的強烈,頗
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的感覺。尾聲使用幾個清澈透明的泛音演奏手法,引人
走入山泉叮咚,水花輕濺的情境中,然後逐漸消失於山水之間。全曲錯落有致,對比性
強,意境深邃,猶如一幅山水畫展現在眾人面前。
2,中西方對體現大自然描述的相通性
在西方音樂史中,從自然中汲取靈感的作曲家有不少,比如說馬勒,他曾是維也納國
立歌劇院的音樂總監,曾遠渡重洋,擔任紐約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由於他生活的大部
分時間都用於指揮,所以只能抽出小部分時間作曲。為了不受打擾,更是為了汲取靈感,
馬勒專門在湖邊建造了一間獨立的作曲小屋,獨自一人在此創作。一次,馬勒的朋友及
弟子布魯諾°E瓦爾特來這裡探望他,瓦爾特很快就迷上了此處的風光,馬勒告訴他,其實
這些景色我的作品裡面都有。這令弟子十分震驚,從此,這句話也在他心中打下了深刻
的烙印。
可能有人會問:樂器的聲音裏面真的能聽出大自然的聲音嗎?柏拉圖認為“音樂來自
於人類對於自然界聲音的模仿”。其實在西方音樂中,處處可以舉出這樣的例子:巴羅
克時期義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的名作《四季》中模仿鳥叫聲,奧地利圓舞曲之王施特勞
斯的《電閃雷鳴波爾卡》裡面模仿打雷的聲音,法國作曲家聖桑的《動物狂歡節》是對
動物的模仿,《野蜂飞舞》是俄羅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名曲,被各種樂
器用來凸顯野蜂飛舞中的場景與快速演奏技巧等等。
3,時境穿梭與天人合一
從音樂中,我們可以穿越時空與古人相通。當我們沈浸於聆聽與演奏一首古曲時,我
們的靈性就會被帶入久遠的時空,透過弦律人們似乎身陷意境之中,體會到遠古時代的
世界,音樂會帶你穿梭在如夢境中的山野大川,在時光的隧道中探究。
孔子少年時候學琴,開始時無師自學,到十五歲才開始才真正有老師帶領。孔子學琴
於師襄子。開始學琴後,師襄子覺得孔子學琴學得太快了,實在是天才,「可以益矣」,
舊曲子完成得很好,下面可以學新曲子了,你對這個曲子已經瞭若指掌。孔子說:「丘已
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數是指節奏、弦律,輕重快慢,等比較精細的部分。孔子自己
希望能多彈幾天,再學下一首,因為他自己覺得還沒有學習到這首作品的精髓。幾天後,
老師的耳朵靈敏,一聽就知道,孔子「已習其數矣,可以益矣。」這位元弟子已經深入
作品的內涵了。但孔子仍然認為自己將這首作品演繹得中規中矩,但裏面表達什麼意義,
還沒有掌握到,未得其意。過幾天再彈,老師一聽,「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說,慢!
「丘未得其為人也」。也就是說孔子還不知道這首音樂是誰作的。不僅是說這個人的名字
是什麼,而是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能夠作出這麼高明的曲子。孔子是要得其意。所
以孔子再彈,彈到有領悟的時候,即入定的時候,他感歎了一下說:這個人長得高,「頎
人而長,眼如望洋,如王四國」說這個人眼觀四面,志氣很高,「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
這人如果不是文王,那會是誰呢!師襄子一聽馬上從席子跳起來,「避席再拜」,師襄子
站起來跑到旁邊再拜孔子,說:這個學生太了不起了,此曲正是文王操之作也。這就是
我們常說的:曲中有詩,曲中有畫,曲見其人的說法。所謂得其人,就是見其象,得其
意。這個意凝結成象,如此才叫真的把握到心靈,要能跟這個心靈相通,達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
從而,無論世間怎麼悲喜、愛恨、淒美,總是有一種超然的力量,讓你在充滿不確
定的狀態中存在下去,而陪伴這種力量的除了音樂別無他求。
作者:
香港國際音樂藝術學院藝術總監
香港理工大學院士
古箏表演藝術家
鄒倫倫博士
2023年5月
學術體例與尾注
唐詩宋詞中有關古箏的部分唯美詩詞
白居易 《夜箏》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蘇軾 《甘露寺彈箏》
多景樓上彈神曲,欲斷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聽霧雨愁,白浪翻空動浮玉。
喚取吾家雙鳳槽,遣作三峽孤猿號。
與君合奏芳春調,啄木飛來霜樹杪。
李白 《春日行》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
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現代詩歌有關古箏的描述
〈聽陳蕾士的琴箏〉黃國彬
他的寬袖一揮,萬籟
就醒了過來。自西湖的中央
一隻水禽飛入了濕曉,
然後向弦上的漣漪下降。
月下,銀暈在鮫人的淚中流轉,
白露在桂花上凝聚無聲,
香氣細細從睡蓮的嫩蕊
溢出,在發光的湖面變冷。
涼露輕輕地敲響了水月,
聲音隨南風穿過窗櫺
直入殿閣。一陣蕩漾
過後,湖面又恢復了平靜。
他左手抑揚,右手徘徊,
輕撥著天河兩岸的星輝。
然後抑按藏摧,雙手
游隼般俯衝滑翔翻飛。
角征紛紛奪弦而起,鏗然
躍入了霜天﹔後面的宮商
像一隻隻鼓翼追飛的鷂子
急擊著霜風衝入空曠。
十指在急縱疾躍,如脫兔
如驚鷗,如鴻雁在大漠陡降﹔
把西風從竹林捲起,把木葉
搖落云煙盡斂的大江。
十指在翻飛疾走,把驟雨
潑落窗格和浮萍,颯颯
如變幻的劍花在起落回舞,
彈出一瓣又一瓣的朝霞。
雪晴,山靜,冰川無聲。
在崑崙之巔,金色的太陽
擊落紫色的水晶。紅寶石裡
珍珠如星云在靜旋發光。
然後是五指倏地急頓……
水晶和融冰鏗然相撞間,
大雪山的銀光驀然在高空
凝定。而天河也靜止如劍。
廣漠之上,月光流過了
云漢,寂寂的宮闕和飛簷
在月下聽仙音遠去,越過
初寒的琉璃瓦馳入九天。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日
註釋:
陳蕾士,當代音樂家,在中大任職期間,曾邀思果先生和我到崇基的音樂數據室聽他彈奏琴箏。崇基的音樂數據室幽靜雅緻,外牆披垂著常春藤,四周儘是花木和鳥聲。那天下午,我在琴音中成了個雅士,彷彿置身於古代的中國。現在陳先生已經退休,思果先生遙居美國,我也離開了中大,轉往港大教書,有空的時候只能聽聽陳先生贈送的唱片。當日美妙的琴音和箏聲,早已在吐露港的風中消逝了。作者: 黃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