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小說家虛構的故事,也不是傳道士在宣揚神的偉大。世界上有些事真有那麼巧,巧得令人不得不相信冥冥中確實有一種主宰的力量在安排人生,在巧編歷史。日前,勞丁有幸應邀參加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家庭音樂會,既獲得了一次精湛、美妙的音樂享受,又贊嘆於席間的所見所聞。為此,寫了這些文字以記之。
喜上喜,大師哥喜會小師妹
《三位小師妹》在悉尼
某日,接寥振華先生通知,說他有三位畢業於沈陽音樂學院的小師妹將在4月26日下午去他家探望他,並將為他舉行一個小小的音樂會。他邀我到時參加。
談起廖振華先生的大名,相信知道的人並不多,可一提“三叔”,經常活躍在唐人街的大陸新移民並不陌生。十年前,大陸留學生剛來澳洲時,許多人都曾獲益於他。他為人豪爽,仗義好友,絕不以貧富論之。特別是他愛才若渴,隻要你有一技之長,他都願意關照有加,都會延為座上賓,因而他的家中經常是高朋滿座。因為寥振華先生在他家中排行第三,所以大家都尊稱他為“三叔”。
數年前筆者第一次拜訪他時,就為他家那高雅的充滿了書香氣的布置所感染:牆上挂著當代書畫大師和來自大陸新移民的書畫作品;案幾上擺放著品質精美的瓷器和玉、石、木雕。他的那間專門辟為“音樂廳”的房間裡收藏著的各類舊唱片,包羅中外名曲名歌及京、越、滬、評彈、相聲、滑稽等各種戲曲和曲藝,收藏之豐,已足以體現主人的藝術品味。而在觥籌交錯之際,於琴棋書畫,三叔娓娓談來,滔滔不絕,評字論畫,句句在行。勞丁曾問及友人:何以三叔對文學藝術情有獨鐘?友人告知:寥先生早年畢業於魯迅藝術學院。這樣我才明白何以他對文學藝術有如此之深的造詣以及何以對大陸來的留學生中的文藝人才如此偏愛。無怪乎國畫家傅二石先生(國畫前輩大師傅抱石的二公子)到訪悉尼時,專程去他府上,詩酒吟唱之餘,即興揮毫作畫;也無怪乎國禮微雕大師范星濤先生特地微雕一幅山水畫贈送給他“敬請教正”;上海市僑辦主任一行到訪悉尼時,也專程去他家拜訪。當年勞丁埋頭工作,一般應酬很少參加,唯“三叔”有請,必定出席,為的是那種藝術氛圍,也為的是從三叔那裡多受一點教益。久而久之,三叔將我引為摯友,我把三叔當作良師,自然也就往來頻繁了。
三叔邀我參加他的party,那是常有的事,然而三叔哪來可以為他舉行一個音樂會的三個小師妹呢?這倒是從來也未曾聽到三叔談起過的。相問之下,他才第一次對我談起他的經歷:
他在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就從上海參軍進入軍事干部學校到青島,說是做學生集訓三年其實干的是文化教員教解放軍團級以上軍官的文化知識。1954 年前後到大連的軍官學校做政治教官,1957年作為在職帶薪干部去沈陽就讀魯迅藝術學院,畢業後到湖北藝術學院教工藝美術。1960年去了香港,1980年移居澳洲(我跟三叔開玩笑說:想不到您還是一位可以享受“離休干部”待遇的老革命)。
三叔說,解放前在延安的魯迅藝術學校在新中國成立後遷去東北沈陽改名為東北藝術學校。1957年,東北藝術學校一分為二,一個稱魯迅美術學院,一個稱為沈陽音樂學院,二個學院雖然分挂二塊牌子,但校園緊鄰相通,人才互濟。特別是開派對,有舞會時,由於美術學院男生多女生少,音樂學院女生多男生少,故而經常相互邀請共同舉行。名為二家,其實也如同一家人一樣,每年校慶也同時舉辦。寥先生畢業於五十年代末,屬於第一屆畢業生,以大師哥自居當之無愧,而那三位畢業於九十年代,當然也就是小師妹了。這正應了那句“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令人感慨之餘,趕緊向三叔賀喜。而三叔又說,雖然他還沒見到《三位小師妹》,但聽人介紹說:這《三位小師妹》技藝精湛,各自都已取得很大的成就,那真是喜上加喜,這場音樂會一定別開生面, 說什麼也得參加。
巧中巧,姐妹仨巧聚悉尼城
如果說,三十多年間的校友相逢在悉尼的機率並不低的話,那麼這三位小姐妹在悉尼的相聚真的不是一個“巧”字可以包容的了。
三姐妹中大姐鄒倫倫小姐在她剛從新西蘭移居悉尼時我就認識了。她四歲跟從中國著名音樂家呂殿生教授學習小提琴和音樂知識,七歲學習古箏,考入沈陽音樂學院後,師從古箏大師趙玉齋教授和張景霞教授,並求教於上海民族樂園的郭鷹等古箏前輩,學習了古箏彈唱絕技。她曾獲得了中國民族藝術大獎賽古箏組一等獎, 並為許多電視劇和大型紀錄片配音,1991年在沈陽音樂首次舉辦“鄒倫倫古箏音樂獨奏會”盛況空前,4000 多人的場子座無虛席,當時中國音樂界稱她是“中國民族樂壇七朵金花之一”,她是中國古箏學會的會員。
老二劉瑩,出生於一個藝術世家。父親劉佳聲是中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著有多本音樂專著。六歲時,便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二胡,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聲樂,從此開始步入藝術殿堂,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1982年,她考入了沈陽音樂學院附小,1984年考入音院附中。先後師從著名二胡演奏家關文舉、賀虹二位教授。1990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沈陽音樂學院民族樂器系,投師於中國著名的老一輩二胡演奏家唐毓斌先生,與此同時,她觸類旁通,還在鋼琴和聲樂表演上展露才華。
小妹劉璐天生注定與藝術有不解之緣。她出生於一個藝術氣氛濃郁的家庭。七歲的小璐璐便被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張世成、劉煥章教授收歸門下。1980 年考入沈陽音院附小,1986 年考入音院附中,1992年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沈陽音樂學院民族樂器系,師從侯貴芝教授。1994年,中國中央音樂學院破格吸收劉璐為該校三年級學生。璐璐在校期間,連續五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她的才華不僅表現在琵琶演奏上,還表現在其他領域中:她曾以鋼琴副科專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在第三屆沈陽南湖之夏音樂會,沈陽首屆“東宮杯”卡拉 OK 歌星大賽,沈陽藝術演講中連連獲獎。她在中外藝術團體演出中,擔任過近百場節目主持人。她曾在許多電影、電視劇中出演主要角色:《珍郵奇緣》中純朴自然的啞女蓮妹;《兩代律師》中毫不矯揉造作的蔓蔓;《自卑美容師》中的服裝設計師;處罰風波》中潑辣的個體戶等等。1991年參演陳凱歌導演、鞏俐主演的《霸王別姬》,1993年應邀去香港與劉德華、梅艷芳、曾志偉等紅星為“中國扶貧救災義演活動”表演。1995 年出訪馬來西亞,受到當地專業人士的一致好評。
三姐妹在校期間,日日夜夜同在一個民樂小姐練琴演出。六年前,她們先後畢業,各奔前程之後便失去聯系。不意各自天南地北兜了一大圈之後,又不約而同地先後來到澳洲,並且不約而同地先後來到悉尼。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一天倫倫上街訪友,瑩瑩進城購物,她倆在 Pitt Street上相對呆住了有幾分鐘,一聲“是你嗎?”使倆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盈眶的熱淚,止不住地往下淌。而僅僅數天後,瑩瑩的一位朋友來電告知了璐璐也在悉尼的消息,當時的欣喜和感慨,真是難於言表。巧啊,真是太巧了。巧得用“緣份”不足以釋懷,巧得用“命定”不足以表達。六年的相思,使人牽腸挂肚;六年的懷念,又讓人夢魂顛倒。趕緊見面,自然成為三姐妹的第一願望。
就在她們相聚的時候,得知悉尼還有一位大師哥正抱恙在家休養,便一致決定,帶上各自的樂器登門拜訪,既是探望大師哥,也是向大師哥作一次匯報。
妙又妙,音繞梁妙曲驚四座
4月26日下午,寥先生家裡是賓客盈門。得知小師妹要來探望的消息之後,大師哥寥先生非常激動。四十多年來,他懷念母校,更懷念母校的同學,他曾多方設法,已經聯絡上當年同學幾十人。如今這三個小師妹巧聚悉尼,又要來登門拜訪,真是寥慰懷舊之念,可喜可賀之事啊!於是,他約請了同好多人,來為小師妹們的到訪添興助威。
一翻寒喧從簡,姐妹仨擺開架勢。倫倫說聲“慢”,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瑩瑩和璐璐湊上去一看,不禁笑得前俯後仰起來。大師哥不知就裡,倫倫解釋說:這是當年她們三人合奏曲目的節目單,盡管分別這六年來她走南闖北經歷了幾個國家,這張節目單卻始終帶在身邊,曲未彈響而情誼已先令人陶醉,在場各位無不動容。大師哥趁此機會把各位來賓一一介紹給小師妹們,還特別加了一句:“小心啊,今天我請來的都是行家裡手,你們可得用點心啊。”
二胡瑩瑩一昂頭,琵琶璐璐一揚眉,隻聽得古箏倫倫一弦定音,一曲《春江花月夜》瞬時將大家的思緒帶進了月夜春江的迷人影色:在江樓鐘鼓的奏鳴聲中,一輪明月徐徐升起,月影下,花影層疊,花朵搖曳,而於水雲深處,漁歌對唱,抑揚頓挫。夜深了,一葉輕舟,滑行在水面上,蕩漾開粼粼碧波,回瀾拍岸。靜謐謐,悄悄然,曲不醉人人自醉,不由人一縷遐思,神游於山水秀色。忽然,大家回過神來,發現一曲已終,旋即爆發雷鳴般的掌聲。
繼而,名曲《將軍令》、《康定情歌》、《金蛇狂舞》、《梁祝》、《太湖美》、《茉莉花》……那錚錚鏘鏘,嘈嘈切切的琴聲,時而高亢激越,氣勢雄渾,有如千軍刀馬,撕殺疆場;時而委婉哀怨,情思綿綿,恰似青年戀人,喁喁細語;時而節奏明快,歡騰熱烈,表達出豐收的喜悅,生活的美滿;時而輕盈清新,悠揚淡雅,描繪出山水之秀麗,田園之壯美;時而飄動雋逸中顯露剛全;時而深厚古朴中透出柔美。
有人提議,請各位來一曲獨奏,大師哥加一句:“看看有沒有濫竽充數的。”
古箏回眸一笑。古樂一曲《高山流水》,旋律流暢,節奏明快,意寓著倫倫“自小生來好撫琴,高山流水號知音”,向在座新結識的師長和朋友表示敬意。
二胡凝神屏息,以悠悠的散板開始了《江河水》的樂章。樂中主人公似是泣不成聲,又像欲言無語的投訴,傾吐著傷心的往事。苦難的呻吟,沉痛的情緒,最後演繹成搶天呼地,悲憤欲絕的形象。
琵琶緊跟二胡,以迥異於她那文弱秀美的形象彈出了氣勢恢宏的《十面埋伏》。頓時,金戈鐵馬的肅殺之氣,繚繞在人們的周圍,激發起人們壯志滿懷,雄糾糾,氣昂昂,猶如身臨其境,參與了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
曲終而餘音繞梁,時移而意興未盡。當三姐妹又一次合奏起《喜洋洋》的時候,聽眾的情緒達到了高潮。大家合著節拍拍著手掌,為三位青年民樂演奏家的精湛演出鼓掌,為寥先生有這麼出色的《三位小師妹》鼓掌,也為大家有這麼難得的一次藝術享受鼓掌。
話連話,師兄妹話短情意長
晚餐,美酒佳肴,自不待言。當然是大師哥作東,小師妹為客。而我們這些“行家裡手”,自然也就忝列左右,口福與耳福俱飽了。三姐妹不但貌美、藝高、善言,而且還海量。葡萄酒開了瓶又一瓶,《女兒紅》干了一壇又一壇。杯常滿,話不斷。
言談之間,三位姑娘說起了她們別後的經歷:
倫倫畢業後擔任中國遼寧歌舞團古箏演員,1993年去香港與劉德華、梅艷芳、曾志偉等為《中國扶貧救災義演活動》表演。1994年,她遠赴美國,在中國美籍古箏演奏家王昌元先生的支持下,在洛杉磯音樂廳舉行“中國古箏音樂家鄒倫倫小姐獨奏音樂會”。1995 年初,倫倫到達了新西蘭,她的藝術才華,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多次為《新西蘭國家博物館》、《新中友好協會》、《金馬之聲廣播電台》等單位演出。1996年11月29日,在威靈頓市的維多利亞大學紀念劇院隆重舉行了《鄒倫倫古箏獨奏音樂會》。1997 年應新西蘭總督之邀在總督府演出《中國古箏之聲》得到總督和新西蘭政要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贊揚。今年初,她移居悉尼後,參加了多場的聯歡活動和大型演出,人們傾倒於她那美妙清脆的箏聲,紛紛購買她的古箏獨奏 CD 專輯,一時傳為佳話。
瑩瑩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隻身一人獨闖海南,與各專業團體合作演出,並多次為電視劇配樂錄音,同時,她還利用她那豐富的樂理知識,從事教學工作,在短短的二年期間,經她培養的學生有多名考入海南藝術學校、海南師大藝術系。1996年她返回故鄉沈陽,在遼寧電子出版社擔任音樂編輯,獨力編輯出版 CD-ROM 光盤,在國內新聞出版單位的好評如潮。1998 年 6 月來澳就讀於悉尼科技大學(UTS),攻讀國際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同時她參加了維多利亞大廈建立100周年紀念音樂會和今年2月由中華慈善總會、中國駐悉尼總領事館舉辦的新春音樂會。瑩瑩現為澳洲華人音樂家協會會員,澳洲黃河合唱團成員。
璐璐畢業後任教於北京教育學院音樂系,主教琵琶專業,鋼琴專業及中國音樂史,1998年獲首屆北京成人高校專業文藝匯演琵琶演奏獎,遼寧省電台曾特別播出她的專題節目,北京電台也曾特約她為嘉賓主持人,她是中國琵琶研究會,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中華傳統學會的會員。今年初,她移居悉尼。
三姐妹分別六年,今天是第一次又湊在一起合奏,六年的斗轉星移,並沒有淡忘她們的默契配合,完全憑的是當年的感覺,居然還是絲絲入扣,絲毫無差,這不僅僅是她們藝術功底的深厚,也包含著她們藝術靈犀的相通。
悉尼的著名節目主持人李秀玲女士是今天音樂會上一個忠實的欣賞者,她在音樂會的第一個曲子之後,已成為三姐妹的知音。她表示,她將為她們組織幾場音樂會,她說她要把這麼美妙的音樂介紹給所有的朋友們。
櫻桃小溪長青社副社長戚先生到這時才發現他特地趕回家去取來的攝像機一直躺在茶幾上,因為一下子就入迷了,以至於原來想全場攝錄的計劃根本就沒有完成。
大師哥寥先生今天的精神特別好,他紅光滿面,笑談不絕,聽完《三位小師妹》的經歷,他語重心長地說: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困難一定不少,但不要緊,有困難大家幫,這門藝術可千萬不能荒疏掉,祖國民樂的瑰寶,還得靠你們往下傳。
夜,已經很深了,在仨師妹對大師哥“健康長壽”的祝願聲中,這場家庭音樂會是結束了,但這三顆藝術新星,必將在悉尼,在澳大利亞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