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慶祝著名古箏演奏家鄒倫倫博士榮獲第四屆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大獎!

世界傑出華人演奏家大獎

2015年9月23日香港消息 作為首位音樂家獲獎人鄒倫倫博士表示由衷的感謝並代表獲獎嘉賓發表獲獎感言。 她強調:音樂藝術是人類的共同語言,是愛與和平的使者,鼓勵大家特別是青年人積極投入到藝術文化的學習中努力致力於承傳祖先藝術文化的瑰寶。她鼓勵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青年朋友們,通過對中華文化藝術的學習和瞭解增強個人的自我認同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努力推動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作為殿堂級古箏藝術大師,鄒博士弦鳴天籟音,箏光耀五洲 。鄒倫倫博士,生於古箏世家,以優美而絢爛的演奏風格聞名,表演有著強大的感染力和攝人的魅力,她為古箏藝術融入了現代音樂演奏氣息。她的聽眾包括國家元首、政治名人、社會傑出人士如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澳洲總理霍華德、紐西蘭總理詹尼謝普利等都是她的座上客。十年前於香港開辦古箏學院致力培養青少年和國樂愛好者學習和認識民族音樂,努力推廣以傳統音樂藝術推動國民教育,大力支持慈善及非牟利機構為學校、老人院、香港各大學府等進行慈善義演、籌款募捐等⋯ 詳細報導請參閱2015年9月23日香港文匯報。

箏的流派

箏有不同的流派,主要分為南北兩派,亦以區域細分,如山東、河南、浙江、嶺南(客家、潮州、廣東)及近代箏曲,每個派別都各具特色及風格。 山東派 主要流行於山東荷澤地區的鄆城、鄄城一帶,山東箏曲主要以「山東琴曲」和「山東琴書」、唱腔曲牌以及民間小調組成。山東箏曲分「大板曲」和「小板曲」。大板曲較長,由山東琴曲形成;小板曲較短,由小調曲牌變成,演奏的音樂格調剛勁有力,音調華麗明快,音韻鏗鏘,如山東人的個性一樣的耿直樸實,用大指較多且用力,滑音乾淨俐落,彈弦結實有力。代表曲有《漢宮秋月》、《四段錦》等。 河南派 主要在河南境內流行,樂曲來自民間說唱音樂和戲曲,分有小曲(帶唱腔)及板頭曲(純樂器)。板頭曲又常稱為中州古調,如《蘇武思鄉》、《哭周瑜》、《天下大同》及《高山流水》等;另一類是小曲,由《河南曲子》唱腔曲牌構成,結構短小,如《上樓》、《落院》等。演奏特點與河南人的性格相似:高亢粗獷、明朗諧趣、潑辣奔放;要求運指有力、滑音鮮明、按音準確,特別注意大指的運用,及需善用使用大指密搖。 浙江派 亦稱「武林箏派」,主要於江蘇浙江地區流行。古時杭州稱「武林」,所以有「武林箏曲」之名。樂曲主要以絲竹樂、弦索套曲、民間樂曲及小調為內容,亦會特別改編一些大型的套曲,作為曲目,如《月兒高》、《將軍令》等。其音韻淡雅、含蓄、清麗,曲目多為「杭州絲竹樂」,如《三十三板》、《燈月交輝》、《小霓裳曲》等。演奏手法以右手清彈為主,最明顯的特點是右手快四點,及借用琵琶、三弦、楊琴的指法,用搖指、掃搖、輪抹等。 秦派 其實箏起源於秦,而盛行於隋唐,卻僅在榆林地區保存了箏。因陝西位置較為偏遠,所以技藝仍停留在古法彈奏(主要用大食兩指)的階段。直至1961年,其地位才被肯定。陝西的周延甲老師、曲雲老師,努力把它恢復且延續,整理了許多具陝西風格的箏曲。演奏風格比較細膩,委婉中多悲哀,激越中有抒情,調式是4偏高而7 偏低,也運用了當地的迷糊調政編,樂曲有《秦桑曲》、《姜女淚》、《香山射鼓》及《繡金匾》等。 客家派 南宋時期,中原一帶(湖北河南)的百姓,為逃避元兵而南下遷居廣東,當地稱他們為客家。他們的古樸中州古調,與當地的音樂、語言、習俗結合,形成獨特的音樂,稱為客家音樂。客家箏曲主要源自「漢皋舊譜」(即漢劇音樂)及「中州古調」河南板頭,用的是工尺譜。演奏時多用中指,而滑音的音程起伏大,使箏聲餘音繚繞,風格以古樸、優美、大方見稱。箏曲有「大調」68板及串調、小調三類。傳統的漢樂,用的是鋼線16弦箏,代表曲目有《出水蓮》、《蕉窗夜雨》、《千里緣》等。 潮州派 從歷史角度來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北逐匈奴、南收閩越,加上後取百粵,國域由原來的36郡,開拓至40個郡,包括嶺南、潮州在內。秦始皇以武力收服百粵時,同時將秦的文化藝術傳到潮州。潮州之曲調與陝西之秦腔「碗碗腔」,在「7」、「4」兩個變音之運用上,十分相似,只是地方風格有少許變異,有此對比,實在並非偶然。北方箏曲傳至潮州後,經過歷代潮樂工作者結合地方語言,漸發展成別具一格的潮州箏曲。潮州箏曲是從絲竹樂中分化出來的,演奏風格及特點與當地獨有的樂曲風格連成一體。潮箏派並以弦索譜(二四譜)來記譜,這種記譜法,在我國是獨一無異的。潮州派音韻秀麗典雅、婉轉優美、細膩,特別強調以韻補聲(即左手按滑音的變化)。箏樂的流派分別主要與當地語言有關,而潮汕話較平和,因此潮箏音程跳動也不大,加花頻密,且首用金屬弦。曲調式有多種變化,如輕三以調、《錦上添花》、重三六調《 寒鴉戲水》、活五調《柳青娘》及反線等。 嶺南派 廣東地區箏派雖不及客家及潮州兩派有名,但加花指較多、音調優美、秀麗。其箏曲多以粵曲小調,及粵劇音樂中取材。著名樂曲有《禪院鐘聲》、《紡織忙》、《餓鳥搖鈴》、《雨打芭蕉》等。 近代箏曲 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需要,除了在形制和演奏指法上,有所改革和演變外,箏曲的改編創作,既繼承了傳統亦推陳出新。箏的形制方面,有高音箏、低音箏、轉調箏、蝶式箏等。演奏技巧上,多運用左手,加上和聲及無調性音階排列,也曾出現七聲音階排列法,或改變音位排列法。1980年代至今,很多箏曲採用改變音位排列,涉及獨奏曲、重奏曲、協奏曲等曲類,例子有《黔中賦》、《十二木卡姆散序與舞曲》及《幻想曲》等。

古箏的歷史

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就盛行於陝西、 甘肅一帶。西元前237年,李斯在上書秦始皇時,曾描述了民間箏歌的生動場面:「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乎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之後,箏因而常被稱為「秦箏」。 於不同時代,箏弦數目均有所差別。首先由早期的五弦,發展至漢代的十二弦箏,進而至隋唐的十三弦箏,到明代增至十四、五弦。十六弦箏是近代才出現的,而現代則發展到二十一弦至二十六弦箏等箏。 箏的表演形式,早期主要以演奏彈唱的箏歌為主。隨著漢代相和歌的興起,古箏藝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漢代還有《箏笛錄》 的專書,記錄有「胡笳」等曲目,這是箏曲器樂化的開始,同時也是箏獨奏曲。 漢華相和樂的箏,基本上已經定型:一個六尺長的上圓不平的琴身,上張十二條弦,高高的柱子,弦急聲高,又多用骨甲代指,彈起來箏箏作響。如《古詩十九首》 所說的:「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如神」,秦箏以其清新美妙的音樂,傾倒了無數的詩人騷客。古箏藝術史上,這一時期是空前興盛地發展的黃金時代。在東晉、南北朝代,繼相和樂而起的清商樂中,箏更廣泛地用來演奏吳歌和荊楚西曲。 到了隋代,十三弦箏在雅樂中的地位已清晰確立,但十二弦箏的傳統卻隨著清商樂而流入隋唐燕樂,直到唐末,才因清樂衰微,而被十三弦箏所取代。南宋經五代、靖庫戰亂,令唐代許多傳統音樂一一散亡,但宮廷燕樂中還有箏獨彈、領奏、合奏等多種演奏形式,唐箏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明代箏制已增至十四、五弦,進一步擴大了音域。不過,因受復古思想的影響,箏被看作俗樂,樂人的地位低微,士大夫既不屑為之,彈箏藝人僅靠口授心傳,又無力刊刻箏譜。在明清五百餘年間,竟無一部箏譜傳世。由於沒有箏譜這個橋樑,至使前代不少箏樂傳統日漸消亡,古曲目及多種定弦的方式,大都未能流傳下來。 元明戲曲說唱音樂的發展,對箏樂影響深遠。明代中葉,北方流行一種以箏、琵琶、三弦等樂器合奏與伴唱的「弦索」,其曲目有北詞清彈六十餘套。 秦箏自早年傳入中原,趙、鄭、楚、吳相繼流行,後來,隨著客家人的三次大遷徙,秦箏又傳至閩、粵。古箏藝術的花朵,遂遍及全國各地。流傳至各地的箏樂,基於受地理環境、氣候、民俗、方言等因素影響,並與當地民問音樂互相吸收融合,故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格,在近代發展歷史上,成為不同的流派。最著名的有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幾大流派、其淵源都可以追溯到清代。每個流派不但各有具代表性的曲目,而且在音韻和演奏風格特點上,均各具特色。 由於歷史因素和整理記錄的條件不同,這些流派的曲目多寡不一,譬如中州古調有六十餘首,漢阜古譜有四十餘首、齊魯花字工尺譜則二十首、武林箏曲十首等。這批珍貴的遺產,蘊含著上兩千多年歷史的箏藝結晶,它們不但屬於我國箏藝術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財富。

箏製做之父

他便是在國內外都廣為人所認識的箏父 – 徐振高老先生。年屆七旬的徐老是現今中國古箏製作界唯一一位被國家承任的高級古箏製作大師。 徐振高 徐老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於揚州,從小在上海跟當時是大同樂會的樂器製作師,繆金林師傅學習樂器製作。徐老是繆師傅眾徒弟中學得最好的,他的琴箏製作更曾得到當時箏家指點。那時沒有多少人懂古箏,也很少有人問津,一年也做不了一兩台,亦只是給大同樂會演奏使用。(大同樂會是當時上海最早的民族樂團。) 古箏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在四十年代更幾近絕跡,是誰在近代把她重新發揚光大的呢?有一位叫陳敬文老先生的江蘇人士可稱為近代古箏的始創人。陳老先生始創了現代古箏的製法、演奏和創作等。到了一九三三年時,古箏演奏開始廣為人所認識,他的傳人為現今約九十歲的孫女。 到了解放後也就是五一年至五二年,中國開始公私合營,並把當時的百餘個小手工作坊合拼起來就成立了上海樂器廠,當時只做二胡,高胡,阮,琵琶,古箏等。徐老從那時起就在上海民族樂器廠擔任古箏的總技師。 一九六一年底,他和師傅繆金林共同研製了S形二十一弦古箏。繆師傅帶他時已生病,到了六十年代初就過逝了。後來徐老自己創製的「圖案箏 – 雙鶴朝陽」被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列為敦煌牌產品,一九七九年後被國家輕工業部命名為優質產品。如今這S形岳山,已成了全國古箏的通用樣式。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開始掀起了學習古箏的熱潮,那時上海廠一年生產古箏約一千台已是大數目了。到了八十至九十年代年生產量為二萬台。九十年代更興起學習古箏的高潮,達到年產量三萬台。 徐老最大的成就是不斷為古箏的製法改良的同時,更無私地把他優良的技術承傳下去。直至一九五九年中國只有四個古箏製作師傅。徐老一生致力培育優秀的古箏製作人材,至今共有徒弟六百人,大部分在上海,揚州等地,現在共有五代古箏製做人全部都是徐老的傳人。 目前全國每年生產左古箏約十萬台,百分之三十是來自上海,其它還有揚州,蘇州,西安,北京,廣州等工廠。 由於徐老年事已高,加上工作繁忙,通常沒有時間親自製作古箏,若能得到徐老本人簽名並監製的古箏已經可列為收藏品。二零零三年九月徐老便造了一台天價古箏並以六萬元人民幣售出,這是古箏史上的一個巔峰。他與兒子徐廷東更成立了《徐振高父子》古箏作坊,為熱愛古箏的人提供優質的選擇。 大師徐振高的樂器是屬於那些有著超美的鑒賞力與收藏力並熱愛藝術和追求藝術的真正的音樂家和藝術家。 鄒倫倫是《徐振高父子》古箏作坊唯一的世界性經銷及代理商,您可以透過網上或直接到展銷室選購《徐振高父子》出品的古箏及古琴。

音樂影視

CCTV 對鄒倫倫博士在日本演唱會的報道 《國樂三姐妹》2014年2月10日澳洲悉尼東方國語電台採訪录 中央電視台的《Biz Asia》節目對著名古箏演奏家鄒倫倫有關接受比特幣支付的採訪 香港翡翠台《東張西望》節目對著名古箏演奏家鄒倫倫有關接受比特幣支付的採訪 香港翡翠台《財經透視》節目對著名古箏演奏家鄒倫倫有關接受比特幣支付的採訪 《豐收鑼鼓》(林雅怡,香港翡翠台) 琵琶即興(劉璐) 香港翡翠台直訪《國樂三鳳凰》 《國樂三鳳凰》的現場演唱會 香港亞洲電視採訪鄒倫倫 《陽春三月下揚州》之《彝族舞曲》 《花兒與少年》 《珠穆朗瑪》(2004年) 《顺流逆流》 《南泥灣》 鳳凰衛視: 音樂短片 鄒倫倫在揚州古箏會議演奏 鄒倫倫為小潘婷上課(2004年)

音樂課程

鄒倫倫博士親授古箏課程 簡介 香港古箏藝術家鄒倫倫博士 鄒倫倫博士是國際著名古箏大師,家族中第四代古箏傳人,以她絢爛而柔美的演奏風格征服世界。她積極推動華夏藝術,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她熱衷參與慈善演出把大愛帶給社會。鄒博士熱心投身教育工作,向香港以至世界各地青年人傳授古箏藝術並弘揚傳統中華文化。鄒博士於2015年成爲首位獲得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大獎的演奏家,成績斐然。2018年獲得香港理工大學院士,以表彰她對民族音樂事業所做出的卓越成就。 所謂「名師出高徒」,因此師從於著名古箏演奏家鄒倫倫是追求專業水平的學生的首選,當中更不乏自海外慕名而來的學生。 為了適應不斷增長得學生數量和學科增加的需要,2006年11月,鄒倫倫開設了《鄒倫倫古箏學院》,她希望建立一所國際性的卓越音樂學院,並以融合中西傳統音樂為目標,透過中西合壁的教育風格讓學生達到最高水準。 集合東方及西方音樂藝術之優點,破舊革新,讓學生接受最優質的音樂藝術教育,正是《鄒倫倫古箏學院》的辦學宗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專業的教育之外,《鄒倫倫古箏學院》還提供各種優質樂器,可見學院對卓越音樂的重視。 以教育為本,《鄒倫倫古箏學院》的師資當然乎合辦學宗旨。學院的教師包括來自世界各地擁有專業資格的資深教師,最重要的是他們與鄒老師及學院的理念相符。 鄒倫倫博士親授的古箏課程統一收費為  $12,000.00 港幣 10 堂 (每堂 60 分鐘) 3-4人小組 港幣$600.00/堂(每堂60分鐘) 試堂 港幣$1,200.00(每堂60分鐘) 周翊老師親授胡琴/古琴課程 簡介 胡琴,古琴演奏家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獲得碩士學位。 2008年起加入香港中樂團,先後擔任胡琴聯合首席兼二胡首席及高胡首席。 樂界評價其“清音幽韻,高雅閒淡,懸河瀉水,悃質無華”,“氣韻簡,意涵藏”。 藝術足跡遍及世界20多個國家及地區。 課程 一對一或小組 學生 分鐘每課程 價目* HKD 胡琴/古琴 一對一 青少年 / 成人 45 $ 1200 / 1 堂 胡琴/古琴 2+ 人小組 青少年 / 成人 60 $ 800 / 1 堂 王冰冰老師親授聲樂課程 最新西方美聲、歌劇學習課程通知:由著名旅意抒情女高音歌唱家 王冰冰主教。 女高音歌唱家王冰冰是第一位華人碩士畢業於意大利米蘭 … Read More